培训机构关闭,未签订书面培训合同,当事人如何维护合法权益?
来源: | 作者:pmo53f32a | 发布时间: 2025-04-10 | 5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案件背景

原告张某自2019年起为孩子报名被告某公司的书法培训课程。20239月,因书法教辅老师对孩子过于严格,孩子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,张某提出退课。双方协商后确认应退费20733.8元,但某公司仅退还5000元,剩余15733.8元未支付。张某遂起诉某公司及其唯一股东李某,要求退还剩余费用并承担连带责任。

争议焦点

1、某公司是否应退还剩余培训费?双方未签订书面培训合同,如何证明合同关系的存在?退费金额的计算依据是否充分?

2、法定代表人李某是否需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?某公司为自然人独资企业,李某是否因财产混同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?

法院认定与判决结果

一、合同关系的成立与退费义务

关于合同关系的认定:尽管张某与某公司未签订书面合同,但根据《民法典》第469条,微信聊天记录、转账记录等电子数据可作为合同成立的证据。张某提交的以下材料被法院采信:

微信聊天记录:张某与某公司员工(微信备注“宋老师”)的沟通内容显示,双方就课程内容、收费标准、退费计算等达成一致。例如,202295日,“宋老师”明确说明课程折扣后总费用为25106元,张某通过微信转账支付。

②转账凭证:张某向李某个人账户支付25106元,转账说明注明为“张某之子两个软笔(基础+提升)+一个宋老师硬笔学费”,直接指向课程内容。

③退费核算截图:某公司员工通过微信发送的退费明细显示,剩余课时对应的应退金额为20733.8元,与张某主张一致。

法院认为,上述证据链足以证明双方存在事实上的服务合同关系,且某公司已接受张某支付的费用,应履行相应义务。

2合同解除的正当性

某公司因经营不善关闭门店,客观上无法继续提供培训服务,导致张某的合同目的无法实现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563条,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或明确表示不履行主要债务的,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。因此,法院支持张某解除合同的诉求,并判令某公司退还剩余费用。

3退费金额的计算

张某提交的退费截图显示,剩余课程包括:

硬笔书法(校长精品班):剩余107课时,可退金额8083元;

软笔书法(校长精品班):剩余77课时,可退金额9346.8元;

硬笔书法(普通班):剩余54课时,可退金额2754元;

考级费用:550元。

合计应退金额20733.8元,扣除已退还的5000元,剩余15733.8元。法院认为该计算逻辑清晰、证据充分,予以支持。

股东连带责任

某公司为自然人独资企业,李某系唯一股东。根据《公司法》第23条第3款,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若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个人财产,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。本案中,李某未提交任何证据(如财务报表、审计报告等)证明其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分离,故法院认定两者存在财产混同,判决李某对某公司的退费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。

判决结果

①某公司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退还张某15,733.8元;

②李某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;

③若未按期履行,需按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64条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;

法律依据:

1.《民法典》

509条(合同履行原则):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。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,根据合同的性质、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、协助、保密等义务。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,应当避免浪费资源、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。

577条(违约责任):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,应当承担继续履行、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。

2.《公司法》第23条第3款:只有一个股东的公司,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,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

案例启示:

1证据意识:从“口头约定”到“全程留痕”

①未签合同≠无合同关系:本案中,张某虽未签订书面合同,但通过微信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。消费者在交易中应养成“留痕”习惯,例如:通过文字(而非语音)沟通关键条款;支付时备注款项用途,并保留电子回单;要求对方以书面形式确认退费政策、剩余课时等。②电子证据的保存技巧:定期备份聊天记录,避免因手机丢失或软件故障导致证据灭失;必要时可通过公证固定电子证据。

2关注企业性质:锁定“连带责任人”

若培训机构为自然人独资企业,消费者可依据《公司法》第23条要求股东承担连带责任。本案中,李因未证明财产独立而败诉。消费者在签约前可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查询企业信息,提前评估维权难度。

3退费协商的“双保险”策略

书面确认退费方案:即使对方口头承诺退费,也应要求其通过微信、邮件等方式书面确认金额和期限。

②分阶段退款:若对方提出分期退款,应在协议中明确每期金额、时间及违约责任,避免拖延。

本案揭示了预付费消费模式中的常见风险,也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。对于企业而言,合规经营不仅是法律义务,更是长期发展的基石。在数字经济时代,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,都需强化法律意识,善用技术工具,共同构建公平、透明的交易环境。